
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说起俄罗斯海军,那可真是一个让人又敬又叹的话题。它的根,深植于苏联时代那片铁与血的土壤里。想当年,苏联海军何等威风,航母劈波斩浪,核潜艇深海游弋,全球力量投射能力让对手夜不能寐。可历史开了个残酷的玩笑——苏联一解体,俄罗斯接手的哪是什么钢铁洪流,根本就是个烂摊子。经济断崖式下跌,军费捉襟见肘,曾经浩浩荡荡的舰队,没几年就缩水得只剩个零头。
时间推到2007年,俄罗斯似乎憋着一股劲儿要重回巅峰。他们高调公布国家武装力量现代化计划,白纸黑字写着:要建四艘核动力航母,排水量七万吨,每艘配备五十架舰载机,计划从2010年开工,2020年首艘服役。消息一出,多少人热血沸腾,觉得北极熊又要站起来了。预算批了数百亿卢布,专用船坞也开始规划,场面一片火热。可谁能想到,金融风暴一来,卢布大幅贬值,国库见底,项目说停就停。到了2015年,施工现场只剩下一个挖了一半的基坑和生锈的机械,所谓“四艘航母”彻底成了纸上蓝图。
这事儿表面看是天灾,实则是人祸。俄罗斯海军最大的软肋,就是资金和技术双双掉链子。西方制裁一轮接一轮,精密设备进口被卡脖子,国内工业体系又青黄不接。造航母可不是搭积木,从核反应堆到电磁弹射,哪一样不是要钱要技术还要全产业链配合?俄罗斯明显力不从心。
结果呢?唯一一艘现役航母“库兹涅佐夫号”成了他们的心病。2018年一次试航中,缆绳突然断裂,甲板砸出大坑,还差点闹出人命。维修工程一拖再拖,最新消息说要等到2025年才有可能重新服役——就这还不一定。今年7月,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甚至爆料,说国防部正在考虑干脆放弃维修,直接报废拆解。想想也挺唏嘘:一艘1991年服役的六万吨巨舰,前后砸进去几十亿卢布,最后可能落得如此结局。这不只是钱的问题,更暴露了战略上的短视。海军本应是大国支柱,可俄罗斯总把资源向陆军和导弹部队倾斜,水面舰艇力量就这么一点点被掏空。
中小型舰艇这边,俄罗斯也没好到哪儿去。2006年启动的22350型护卫舰项目,原计划打造多用途战斗平台,排水量四千五百吨,长一百三十五米,能携带三十二枚导弹。听上去挺像样是吧?可首舰“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”直到2018年7月才勉强服役——整整拖了十二年。为什么这么慢?问题出在动力系统上。早先他们依赖乌克兰的燃气轮机,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供应彻底中断,俄罗斯水面舰艇建造几乎停摆。当时副总理罗戈津公开承认:没有发动机,新舰造不下去。国产替代?得从零开始。星光设计局折腾了好几年,反复测试调整,第一艘用上国产动力系统的“戈洛夫科海军上将号”直到2023年3月才下水。第三艘“阿德米拉尔·戈洛夫科号”今年1月加入北方舰队,总算装备了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,算是给反航母作战添了点筹码。
但整体进度还是太慢了。到2025年8月15日,第五艘“阿梅利科海军上将号”在圣彼得堡北方船厂下水,预计服役于太平洋舰队。目前前三艘都在北方舰队,第四艘“伊萨科夫海军上将号”去年9月下水,正在进行海上舾装,之后也会调往太平洋。至于改进型22350M,吨位加大到八千吨,导弹单元扩至一百四十四个,原计划2023年开工,但真正服役恐怕还得再等几年。俄罗斯海军总司令尼古拉耶夫在近期一次简报中仍坚持说,这型舰是未来水面主力。可现实摆在眼前:项目启动十七年,真正服役的只有四艘。
老舰就更不用提了。苏联留下的“现代”级和“无畏”级驱逐舰早已锈迹斑斑,维修成本高得吓人。黑海舰队从2022年起更是连遭重创:旗舰“莫斯科”号巡洋舰4月13日被“海王星”导弹击沉,一万两千吨的巨舰说没就没。随后,“罗斯托夫-顿”号潜艇在塞瓦斯托波尔港遭袭击,到2024年4月,德国媒体估计黑海舰队已有三分之一战舰损毁或瘫痪,十三艘彻底沉没。今年9月11日,乌克兰情报总局又宣称对新罗西斯克港一艘舰艇发动了袭击。逼得俄舰队主力后撤,日常巡逻都得靠无人机和导弹勉强撑着。这局面,任谁看了都摇头。
俄罗斯的海军梦,本是冲着重现苏联荣光去的,可现实总是一记又一记耳光。计划常常很丰满,执行永远很骨感。“暴风”级驱逐舰就是典型例子。2016年,克里洛夫科学中心抛出概念:核动力推进、满载一万八千吨、携两百枚导弹、续航无限——听起来简直像科幻战舰。结果2020年4月,官方直接宣布项目搁置。原因无他:预算不够、技术攻克不了、供应链断裂。老舰快退光了,新舰接不上,俄罗斯海军的战力空窗越来越明显。
大概正因为自家舰艇建设步履维艰,从中国购买052D型驱逐舰的传闻才开始冒头。2024年夏天,西方媒体率先炒作,说俄罗斯海军司令访华后对七千吨级的052D表达了兴趣。再加上052D曾在青岛停靠,照片传得满天飞,一时间议论纷纷。但仅隔一个月,俄罗斯官方就出面辟谣,海军总司令亲自表态:三十年来首个驱逐舰项目正稳步推进,坚持走自主研制路线。这传闻听着挺唬人,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。稍微想想就明白,从2006年首艘22350开工到现在,整个产业链、设计单位、造船厂投入了多少资源?引进052D等于砸自己人的饭碗——船厂订单没了、工人失业、配套厂商断供,海军高层二十年的心血白费?更别提普京2021年视察“戈尔什科夫”号时还明确肯定了自主研发的方向,这时候谁敢打自己的脸?
说到底,一切都是利益问题。俄罗斯媒体评价中俄装备时向来不客气:说99A坦克炮塔像T-72,歼-20的鸭翼布局抄袭米格1.44,连福建舰的滑跃甲板都被说是模仿“乌里扬诺夫斯克”号。但历史上中国买苏-27、苏-30、苏-35是事实,2015年首批苏-35还如期交付。现在角色互换,让俄罗斯转头买中国舰?小说里可以这么写,现实中几乎不可能。不是面子问题,是利益格局早已固化。
22350型护卫舰硬塞进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,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——小舰扛大炮,反航母任务勉强扛起来。可他们真正想要的,是“暴风”级那样的核动力巨舰。052D虽好,但七千吨级、常规动力,怎么也对不上俄罗斯的胃口。现实就是,俄罗斯海军再也回不到苏联时代了,雄心依然在,但实力不匹配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动力系统更是老大难。乌克兰的DG-125燃气轮机2014年断供后,俄罗斯水面舰艇建造几乎停摆。副总理当年那句话现在听起来仍然扎心:“没有发动机,我们造不出新舰。”国产化艰难推进,拆解样机、实验室测试、数据调试,前后用了七年才搞定第一台。2025年了,22350M还在建造中,导弹数量虽然提上去了,但整体进度依然缓慢。
外购舰艇?先不说供应链和维护体系不兼容,光是政治层面就阻力重重。俄罗斯新版海军战略刚刚在2025年8月发布,明确评估了当前困境和全球格局,决定收缩战线:放弃航母幻想,聚焦黑海和北极区域,倚重中小型舰艇与导弹力量。在这种战略转向下,外购战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所谓买052D,终究是外界捕风捉影。俄罗斯自己清楚,自主的路再难,也得咬牙走下去。
回过头看,这类传闻之所以能传开,还得怪俄罗斯自己——计划太多,兑现太少。2007年航母梦碎,“暴风”级驱逐舰无疾而终,“库兹涅佐夫”号修成“万年工程”。利益集团盘根错节,自主路线已成定局。外购中国舰艇?听起来解渴,实则烫嘴。
而反观中国海军,这些年却是实打实地稳步向前。从辽宁舰到山东舰,再到福建舰,一步一个脚印。福建舰2022年6月17日下水,八万吨级、电磁弹射、舰长三百一十六米,今年5月1日首次出航,从吴淞口驶向东海,航速稳定在二十五节。海试进行了八次累计超百天,今年5月完成最后一次试航。9月9日长江口实施航行管制,外界普遍推测它将在10月1日前正式服役。之后预计将穿越台湾海峡,赴南海展开科研和训练任务。入列后,中国将形成三航母编队,由辽宁舰、山东舰护航,真正守护起海上生命线。从南海到印度洋,商船往来频繁,舰艇编队常态化巡航——这不是偶然,是几十年技术和体系积累的结果。江南造船厂里生产线日夜运转,钢板切割、模块吊装、分段合拢……一切有条不紊。2025年内福建舰服役后,亚太地区最强大的航母战斗群将宣告成型。
俄罗斯明白,这种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,更不是买一两艘舰就能弥补的。采购052D?想想就算了。利益、技术、战略,没有一样支持这条路。问题出在哪?只能怪自己计划落空、执行不力。海军强国不是吹出来的,得有长远眼光、持续投入、坚定执行。中国海军的进步有目共睹,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扎实苦干。长江后浪推前浪,海权博弈场上,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既能仰望星空、又能脚踏实地的人。俄罗斯的教训,值得深思。自主的路固然曲折,但关乎国家尊严和长远未来。接下来,他们真得加把劲了——别总在传闻里打转,要实实在在把舰艇造出来、开出去。
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一直牛配资-国内股票加杠杆-股票配资查询平台-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