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孟英版本的“清暑益气汤”组成为:
西洋参、石斛、麦冬、黄连、竹叶、荷秆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、西瓜翠衣等。——《温热经纬》
假如,李东垣版本的“清暑益气汤”组成为:
②【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生地黄、甘草、泽泻、茯苓、黄连、黄柏】
王孟英是不是就不会讥其为“有清暑之名,无清暑之实”了?
应该是的,因为如此一来,两者就非常接近了。况且,生津益气清热利湿,完全符合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“暑证”治疗的认识。
但,这就不可能是李东垣了~!
尽管,②【】里的这些药味,也都出自于东垣方。
元末明初的大医家楼英在其编撰的《医学纲目》里,有一个“注夏”门。全篇以戴人与丹溪对“注夏”的定义来开篇,并以丹溪的两则注夏治案来收尾,中间占据全篇九成以上篇幅的全是李东垣。
楼英的医理基本功确实相当厉害,他在“注夏”一门里,收录了李东垣在其中本列入不同门类的,药味组成最符合“注夏”主题的三个方剂:清暑益气汤、黄芪人参汤、清燥汤。
而上面的②【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生地黄、甘草、泽泻、茯苓、黄连、黄柏】正是从这三个方子里给摘出来,组合到一块儿的。
而三个方子中剩下的没被摘出来的药味则为:
①【黄芪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、白术、苍术、当归、橘皮、青皮、神曲】
看看它们是不是就很像“补中益气汤”,去掉人参甘草之后?
黄芪、升麻、柴胡、白术、当归、橘皮
✔升麻、柴胡、葛根→升麻、柴胡
✔白术、苍术→白术
✔橘皮、青皮、神曲→橘皮
也就是说,李东垣版的“清暑益气汤”,实则是:
王孟英版的“清暑益气汤”+李东垣的“补中益气汤”。
作为洄溪(徐灵胎)的迷弟,汪谢城在给孟英的《温热经纬》作按注时有提到:“(东垣)清暑益气汤,洄溪讥其用药杂乱固当,此云无清暑之实尤确”。
我还没找到徐灵胎说这话的原文出处,不过考虑到汪谢城没必要作假,再加上洄溪本就对金元不屑,若果真是他所说的,倒也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。
但倘若洄溪有知,且能看到我以上的拆解,不知是否会陷入沉思,而后恍然若悟?
读到这里,必然会有人要问:
为什么,李东垣治暑热,要用两个方子的叠加呢?!
只用其中的一半儿,比如上面的【】之②,不行么?!
不是完全不行,而是不完全行~~~!
我们都知道暑热不仅仅是伤津,而且还耗气。孟英当然也知道,否则也就不会在其方名里加上“益气”二字,而且他还用上了康熙年间才传入中国的有益气作用的西洋参。
但问题就在于,“气”的本职工作究竟是什么?!
“耗气”,又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?!
东垣在薄薄的一本《内外伤》里,前后四次强调要对“气”,建立正确的认识:
“元气、谷气、荣气、清气、卫气、生发诸阳上升之气,此六者,皆饮食入胃,谷气上行,胃气之异名,其实一也”;
“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,所谓清气、荣气、卫气、春升之气,皆胃气之别称也”;
“殊不思胃气者,荣气也,卫气也,谷气也,清气也,资少阳生发之气也。人之真气衰旺,皆在饮食入胃,胃和则谷气上升”;
“人之元气也,手足经同法,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。胃气、谷气、元气,甲胆上升之气,一也,异名虽多,止是胃气上升者也”。
他想要强调的是:
行于阳道,是“气”的天职。
所谓“行阳道”,简单来说就是:出于阴位,达于阳位。
到了暑天,天地之气偏于升浮,人体与之对应,一身气机也会偏于升浮,即外达之有余。
可能有人会想,既然“气”的天职就是外达于阳位,那么到了夏天,气机出现偏于升浮,难道不是件好事儿么?
殊不知古人对此专门提供了一个成语:过犹不及。
太过,与,不及,两者半斤八两,没有谁胜过谁。
另外,《道德经》里还有一句话:反者,道之动。
结合来说,当任何事物出现了“太过”或“不及”,就都会走向它的反面。
升之太过,本身是降之不及,但会发展走向它的反面,即降之太过/升之不及。
就在准备本迷你系列的第二篇期间,我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,为什么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刚好适合来介绍《内外伤》。
我们以前大多受后世“一线”思维的影响,只看到“升浮太过”的这一面。于是很自然的,也是很必然的,给出的治疗对策就是“主以降行”。
但最近我们开始发现,原来长期大量嗜酒严重依赖酒精的病人,在麻醉术后不醒,并开始出现重要脏器的感染,最后靠的竟然还是酒,只因其具有尤为彪悍的引气外达于阳位的能力。参《麻醉术后昏迷不醒,你会怎么做? |《医学通识讲义》笔记1》。
“以酒解酒”,实在是我们以前不可能想到的。
接着我们又通过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明白了,任何将元气大量/过度地调动到阳位的行为或习惯,都会因重竭经脉/阴位之气,而出现“厥逆”的现象。或侧重表现为卫气线的问题,如寒厥,腹胀等;或侧重表现为阴火线的问题,如热厥,逆乱等。参《酒的缺点,正是它的优点~!》《发冷与发热,实则为同一件事儿的两个侧面。》。
但无论侧重于两者中之哪一者,两者都是经脉之气/阴位之气因过度消耗,而不达于外的产物,我称其为“一体两面”。
也就是说,“升之太过”通过消耗了元气,先是直接造成了“升之不足”,进而因进入了“卫稽”的范畴,而同时出现了两线的问题:升之不足/卫气线不升,以及,升之太过/阴火线不降。具体的问题占比,或,表现更为明显突出的,或侧重于前者,或侧重于后者。
总结如下:
发展1:升之太过→(因重耗元气)升之不足→(进入卫稽)侧重于升之不足:
图片
发展2:升之太过→(因重耗元气)升之不足→(进入卫稽)侧重于升之太过:
图片
发展3:发展1与发展2,势均力敌:
图片
是否还有老读者记得去年本号借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,就这个问题写过一篇《四大美男之一卫玠为何会被“看杀”?》?
现在回头再去看的话,我只凑合说对了其中的“发展1”。
而另一个所谓“阴虚阳亢”的发展,实则是对“发展2”的降维误解版。只看到了“逆”象,而没能看到导致出现“逆”象的气机之“厥”。
那么,李东垣看到了么?
我们在上一篇里摘录了大量东垣对于“内伤”/“气虚”的定义,皆不离于:
不足于阴位&不外于阳位。
而内伤气虚的起因,则是阴位脾胃大伤。
到了“清暑益气汤”的登场介绍里,东垣既交代说此证是因“暑热伤气”“损其脾胃”:
“《刺志论》云:气虚身热,得之伤暑。热伤气故也”;
“此病皆因饮食失节,劳倦所伤,日渐因循,损其脾胃,乘暑天而作病也”。
亦有详细的对于人体之“阳道”症状的描写:
“时当长夏,湿热大胜,蒸蒸而炽。人感之多四肢困倦,精神短少,懒于动作,胸满气促,肢节沉疼…”
正因为东垣对“气”的本职工作是,出于脾胃并从阴位顺利达于阳位循行于阳道,非常清楚清晰...
因而,他若是要治“清热耗气”,尤其是其中的“发展3”,就绝对不可能只是额外再加一两味有补气作用的药味而已。
而是必然会着意于解决“耗气”所带来的问题:“不足于阴位&不外于阳位”。
“补中益气汤”作为《内外伤》一书所提供的主方,正是这么一个典型的“补益阴位之气+引领达于阳位”的结构。
于是东垣在我们熟悉的“清暑”方的基础上,额外再加上了一个“补中益气汤”。以前者针对“发展1”,以后者针对“发展2”,最后形成兼顾两者即“发展3”的“清暑益气汤”,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。
因为,认知决定行为。
李东垣的医理认知,决定了他必然会拟出“清暑益气汤”,在后人眼里看似“杂乱”的方子。
而后人若想要善用东垣方,就必须先具备非常扎实的“两线”认知,才可能灵活而有效地进行驾驭,无论是东垣的“清暑益气汤”还是他的其他方剂。
如果说孟英版本的“清暑益气汤”,适用于“一体两面”之发展2;东垣版本的“清暑益气汤”,适用于“一体两面”之发展3…
那么,“一体两面”之发展1,能用什么方呢?
这其实就又回到了我们的“戴阳”话题了,参《戴阳,终极版本的总结。|《解构脾胃论》20》。
因为,“一体两面”之发展1的用方,终归不离于“戴阳”篇里的用方结构。
就比如刚才提到的洄溪,徐灵胎就曾这样处理过某人的暑证:
“毛履和之子介堂,暑病热极,大汗不止,脉微肢冷,面赤气短,医者仍作热证治。余曰:此即刻亡阳矣,急进参附以回其阳…乃勉饮之。一剂而汗止,身温得寐,更易以方,不十日而起”。
用的正是喻嘉言治某戴阳案所使用的人参附子。
其实东垣的“当归补血汤”(黄芪+当归),最初就是《内外伤》里“暑伤胃气论”一章中的方子:
“治肌热,燥热,困渴引饮,目赤面红,昼夜不息。其脉洪大而虚,重按全无。《内经》曰:脉虚血虚。又云:血虚发热,证象白虎,惟脉不长实为辨耳,误服白虎汤必死。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。黄芪一两当归酒洗,二钱上件㕮咀,都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柤,温服,空心食前”。
好了,总结如下:
暑热之发展1,以孟英版本的“清暑益气汤”为代表;
暑热之发展2,以《戴阳》篇的用方为代表;
暑热之发展3,以东垣版本的“清暑益气汤”为代表。
以上正是“一生二,二生三”。
一体(卫稽/厥)生两面(两线),两面又衍生出第三种情况(两线问题同时存在而各有侧重)。
而这3大发展所对应使用的方剂,又可以变化出无数“轻重缓急”程度不同的组合,远远不仅仅只是以上提到的。
这就是“三生万物”~!
尽管从概率上来讲,其中的2与3的占比,尤其是2的占比,应该会少于1的占比,但作为一名医者,你首先要能充分认识到,这3者实则皆有可能,才算具备了能应对临证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。
胡天雄胡老虽然看不上李东垣的医理认知,认为东垣“升降紊乱”,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东垣法是真的好用。
胡老在他的一篇“浅谈东垣法”里,提到他曾不屑于使用东垣方来治暑证。但在1959年那年,某地修建铁路,当时门诊出现了大批的伤暑工人。胡老说“温凉补泻法”“百无一应”,而每投东垣方,总能应手取效。
可惜胡老没能再进一步细想:为什么单一之偏于或温或凉或补或泻的法子,都无法取效,而李东垣看似颇为“杂乱”的方子,却能取得速效呢?
其实,原因就藏在东垣自己取的方名里:
清暑+益气。
东垣自己取方剂名称时,其中有一部分沿用了《内经》的“补X泻X”的格式。
《内经》有“补阴泻阳”法,有“补阳泻阴”法。“阴阳”是指阴阳之位,而凡是说“补”的都是助力卫气线,凡是说“泻”的都是给阴火线出路。
我眼下能想起来的使用这个结构的东垣方命名有:
补阳汤;清阳汤;补气泻荣汤;清神益气汤。
我们可以将其转译为:
补阳位之卫气线;泻阳位之阴火线;补阳位之卫气线&泻阳位之阴火线;泻阴火线&补卫气线。
所以,对于李东垣而言,“清暑益气汤”,实际上是:
清暑&益气(汤)。
泻阴火线&补卫气线。
咱若从“两线”角度来进行评价的话,李东垣版本的“清暑益气汤”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~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一直牛配资-国内股票加杠杆-股票配资查询平台-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