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朱光?是哪一个?”开国大典前夕,中南海里,毛主席这样问道。这话语里带着玩笑,也透着关切。
然而,谁能想到,这位被领袖亲自过问的“才子”,曾是红军长征路上,一位戴着手铐脚镣的“囚徒”?
他并非被敌人俘虏,而是被自己人关押、开除党籍。这究竟是怎样一段人生?一个被内部打压的革命者,如何最终成为新中国一座重要城市的奠基者?
投身浪潮
故事的开端,是1927年的广州。青年朱光考入国民大学,迅速投身革命。
他担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,在“四一二”政变后,毅然决然地组织力量。
广州起义爆发时,他亲自设计了起义者佩戴的红领带,并带领200多名共青团员冲锋在前。
起义虽然失败,朱光却并未气馁。他转入上海,继续从事艰险的地下工作。
这位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人,用行动书写着自己的革命篇章。
镣铐风波
到了1932年,朱光进入鄂豫皖根据地。他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。
然而,一场风波正在酝酿。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张国焘在反“围剿”中,表现出明显的左倾冒进。
他作风独断,党内大搞清洗。朱光并没有选择沉默。
在“小河口会议”上,他公开批评张国焘的错误指挥和专断行为。
这种直言不讳,在张国焘看来,无异于挑衅。他旋即以“肃清党内右倾错误”为名,给朱光扣上了“右倾机会主义”的帽子。
朱光因此被关押,并开除了党籍。更残酷的是,在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,他被强迫戴着手铐脚镣。
与他一同受难的,还有廖承志、罗世文等人。尽管如此,朱光凭借其文化和技能,仍被安排绘制军事地图,书写标语。
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,未能压垮他的意志。他凭借顽强的毅力,走完了那段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路。
延安才子
抵达陕北后,中央为朱光平反,洗刷了不白之冤。他的才华也终于得到了认可和施展。
在延安,他与毛主席因共同爱好结下深厚友谊。他们都喜欢读书、书法。
两人曾为争读一套莎士比亚戏剧名著而“竞争”,成为一段佳话。毛主席更是欣赏朱光的才华,称他为“朱才子”。
朱光编排的话剧《血祭上海》,获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。
他与廖承志共同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,极大地丰富了延安的文化生活。朱光用才华,为革命文艺事业贡献了力量。
南下羊城
1949年9月底,朱光接到南下广州工作的任命。临行前,他向朱德总司令告别。
恰巧毛主席也在朱德住处,便有了开头那幕对话。毛主席除了半开玩笑的“你是哪一个?”,还“批评”他“你怎么不来看我啊?”。
这份领袖的关怀,让朱光深受感动。毛主席还亲笔题词相赠,寄予厚望。
带着这份信任,朱光于1949年10月抵达广州,先后担任广州市副市长、市长,主政广州长达11年,直至1960年11月。
这11年,他将长征中磨砺的坚韧,与延安时期培养的才干,熔铸为城市建设的实践。他领导广州进行了全面恢复与建设。
他妥善处理国民党残部,整顿金融秩序,恢复工农业生产。被炸毁的海珠大桥在朱光任内得到修复。
越秀山体育场拔地而起,白云山也得到了开发。他还领导兴建了4个人工湖,为城市增添了生机。
作为一位革命诗人,他对粤剧发展也大力推动。1959年,为庆祝建国十年,他甚至创作了《珠江之歌》等50首歌曲。
他生活简朴,两袖清风。对自己子女要求严格,女儿高考落榜后,他直接送去当工人。
革命的底色
朱光的一生,完美地回答了开篇的疑问。他戴着镣铐走长征,不是因为他是“罪人”,而是因为他坚守原则,不向错误路线低头。
他能成为毛主席的文化知己,成为新广州的卓越市长,正因为这段非凡的经历淬炼了他的意志,而他的才华,也为这份坚韧找到了服务人民的最佳出口。
他的价值,最终由广州欣欣向荣的街道,由市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来定义,而非那副早已锈蚀的镣铐。
1961年,他调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。1965年,又调任安徽省委常委、副省长。
1969年,朱光因病在合肥逝世,享年63岁。他的一生,是真正的革命者,他的故事证明,一个人的功绩,终将由历史和人民来评判。
一直牛配资-国内股票加杠杆-股票配资查询平台-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