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2年俄乌战火初起时,美国政客们曾暗自举杯。他们盘算着,不用自己出兵,花点小钱提供武器,既能削弱俄罗斯,又能牢牢控制欧洲,还能断绝俄欧走近的可能性,这看起来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然而三年多过去,这盘棋下砸了。 欧洲军事实力出人意料地薄弱,俄罗斯展现出超强抗压能力,中国却悄然提升影响力,美国自己深陷战略困境,进退两难。
欧洲的经济总量是俄罗斯的十几倍,人口规模也远超俄罗斯,占据着本土防御和后勤保障的天然优势。 乌克兰前线士兵经常抱怨弹药不足、装备落后、防空系统拆东补西。
德国被曝出多年军备废弛,库存武器寥寥无几;法国更愿意输出“价值观”而非实打实的装备;英国嗓门大但出力有限。 整个欧洲的国防工业体系,连一场中等规模代理人战争的消耗都支撑不住。
开战初期,普京动不动就举起“核保护伞”,生怕北约直接下场。 现在他连提都懒得提了。 战场上什么“万国雇佣兵”、西方情报支持、高科技武器试验,俄罗斯照单全收,越打越淡定。
俄罗斯不仅顶住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全面制裁和军事压力,更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主动,获得了更多领土和资源控制权。
有人估算,仅乌东四州的矿产资源价值就高达14万亿美元。 这笔巨额财富显著改变了这场战争的成本效益计算,让美国的持续投入显得越来越不划算。
俄罗斯巧妙利用了西方国家的内部分歧,有效化解了压力。 俄罗斯与伊朗、朝鲜等国的合作也为其提供了支持,这些国家本身对西方制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。
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了中立立场,倡导政治解决争端。 这种策略展现了中国的外交智慧,使其避免了卷入国际冲突,同时保持了国际地位。
当西方为乌克兰问题焦头烂额时,中国继续发展与全球各国的合作关系,包括与中亚、非洲等地区的合作加速推进。
美国原本希望借俄乌冲突搞僵中欧关系,形成“美欧 vs 中俄”的阵营对立。 这一目标未能实现,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互动仍在继续。
美国手里捏着个烫手山芋:继续打,钱像无底洞;不打,乌克兰随时崩盘。 最近签的那些矿产协议,像是挽回面子的虚招,毕竟矿还在别人地盘上,能不能拿到手还两说。
特朗普政府表现出明显的“挫败感”。 特朗普曾声称能在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,现在承认美国搞不定这个烂摊子。
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向印太地区转移。 五角大楼最新国防战略明确将中国列为首要挑战,结束俄乌冲突、集中资源遏制中国崛起,已成为美国战略界的共识。
欧洲各国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。 英国、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对俄制裁和对乌输送武器出手果断、坚决;而法、德等国则表现得颇为犹豫且相对温和;匈牙利、塞尔维亚两国更是谴责但不参与制裁。
美国要求欧洲盟友增加军费开支,承担更多责任,这实际上是试图将欧洲卷入与俄罗斯的长期对抗,同时减轻自身负担。
法国干脆另起炉灶,提出2030年前要组建5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。 东欧国家根本不买账,还是希望美国来兜底。
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超过750亿美元(对外号称是1000亿美元),这笔巨额支出正在加剧美国的财政压力。
美国军火商却趁机涨价,F-16战机从8000万美元涨到了1.2亿美元。 这种“战争经济学”让欧洲国家叫苦连天,也增加了美国的开支压力。
国会共和党人明确反对“无底洞式输血”,删除了2025年国防预算中对乌租借计划,并冻结全球援助资金(仅保留对以色列、埃及的军援),切断了乌克兰的外交“纽带”。
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承认乌东四地归属权,并保证不加入北约。乌克兰则要求俄军撤出这些地区,拒绝放弃加入北约的诉求。
美国国务院已宣布不再调解俄乌谈判,将责任推给“全球事务繁多”,这实际上是战略收缩的表现。
美国试图让俄乌进入“边打边谈”阶段,即俄军持续蚕食乌东地区,乌方通过无人机游击战拖延时间,双方经小规模协议换取喘息空间。
一直牛配资-国内股票加杠杆-股票配资查询平台-按月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